什么是彗星實驗?【附視頻教程】
來源/作者:普拉特澤-生物醫(yī)學整體課題外包平臺
今天普拉特澤給大家介紹一個新的實驗——彗星實驗(單細胞凝膠電泳實驗)。彗星實驗介紹由普拉特澤生物細胞實驗平臺為大家總結分享,文末附有彗星實驗的視頻教程供大家學習,一起來看看吧。
彗星實驗,亦稱單細胞凝膠電泳實驗。是指一種通過檢測DNA鏈損傷判斷遺傳毒性的技術,是一種在單細胞水平檢測DNA損傷程度的方法。在載玻片上用少量瓊脂糖凝膠包埋單個分散細胞,細胞經裂解、解旋和電泳后,斷裂的DNA在電場力作用下向陽極移動,經熒光染料染色,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彗星樣圖像。
彗星實驗是一種有效評估DNA損傷的方法。其原理是器官或組織經處理(如輻射、重金屬等)后,細胞中的DNA發(fā)生單鏈或雙鏈斷裂,經細胞及其核膜裂解后,DNA解旋,在電場作用下,DNA 斷片遷移出細胞核,形成彗星狀的電泳圖譜。
它能有效地檢測并定量分析細胞中DNA單、雙鏈缺口損傷的程度。當各種內源性和外源性DNA損傷因子誘發(fā)細胞DNA鏈斷裂時,其超螺旋結構受到破壞,在細胞裂解液作用下,細胞膜、核膜等膜結構受到破壞,細胞內的蛋白質、RNA以及其他成分均擴散到細胞裂解液中,而核DNA由于相對分子質量太大只能留在原位。在中性條件下,DNA片段可進入凝膠發(fā)生遷移,而在堿性電解質的作用下,DNA發(fā)生解螺旋,損傷的DNA斷鏈及片段被釋放出來。由于這些DNA的相對分子質量小且堿變性為單鏈,所以在電泳過程中帶負電荷的DNA會離開核DNA向正極遷移形成彗星狀圖像,而未受損傷的DNA部分保持球形。
DNA受損越嚴重,產生的斷鏈和斷片越多,長度也越小,在相同的電泳條件下遷移的DNA量就越多,遷移的距離就越長。通過測定DNA遷移部分的光密度或遷移長度就可以測定單個細胞DNA損傷程度,從而確定受試物的作用劑量與DNA損傷效應的關系。該法對檢測低濃度遺傳毒物具有高靈敏性,有研究的細胞不需處于有絲分裂期,而且只需要少量細胞的優(yōu)點。
好啦,那彗星實驗我們就介紹到這里啦,進一步學習視頻教程請點擊:《彗星實驗 理論+實操》。如歸您還有更多的疑問歡迎給客服留言技術會一個個詳細解答的哦,普拉特澤生物細胞實驗平臺專業(yè)承接彗星實驗外包代做,積累大量的實操經驗與各類樣本的實驗案例的,歡迎您來咨詢哦!